你能用一句话说清自己公司的战略吗?哈佛商学院科里斯教授研究发现,大多数企业高管无法用一句话讲清楚自己公司的战略。这往往意味着你的战略不够清晰明确,更糟的是,这很可能说明你的企业根本从未有过战略。
如果公司没有明确清晰的战略,你甚至连自己公司都无法介绍清楚。万科董事长王石曾分享过他面临的一个挑战:在国外接受采访时总会被要求,“请介绍一下万科”。在十几年前,他实在无法在10 分钟内把万科的业务讲清楚,因为万科的业务太杂乱。
王石说:“一个企业成熟与否,可以通过介绍时间的长短来判断,这有点类似女士的裙子效应。裙子越短,越引人注意。”他给出的建议是,你最好能够用60 秒钟介绍完毕你的公司。关于战略,我们的建议也是,你最好能够在60 秒钟之内,用一句话讲清楚。
任正非在2012 年《一江春水向东流》的文章中,回忆了1997 年前后的华为,“听听研发人员的发散思维,乱成一团的所谓研发,当时简直不可能有清晰的方向,像玻璃窗上的苍蝇,乱碰乱撞……到1997 年后,公司内部思想混乱,主义林立,各路诸侯都显示出他们的实力,但公司往何处去,却不得要领。”最后,华为经过上上下下几轮讨论,在公司创立10 周年之际出台了《华为基本法》,才明确了三个基本的战略问题。
《华为基本法》的第一条用一句话清晰概括了华为的战略:“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(去哪里)。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(我是谁/ 去哪里),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( 用我不是谁来更加清晰回答我是谁)。”“我们是以优异的产品、可靠的质量、优越的终生效能费用比和有效的服务,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需要(如何去)。”
遗憾的是,很多企业都错误理解了《华为基本法》,把《华为基本法》归到企业文化范畴。所有企业都在学《华为基本法》编制一本所谓的企业文化手册,这是一种非常肤浅的模仿,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公司的“战略清晰化和战略统一性”问题。
2012 年末,任正非写了《力出一孔、利出一孔》一文,从中我们可以看出《华为基本法》的战略意义及其组织意义:“水一旦在高压下从一个小孔中喷出来,就可以用于切割钢板,可见力出一孔的威力。”
所谓“力出一孔”是指,华为要把所有资源聚焦在战略上,战略做到清晰化,并在内部形成战略统一。有了清晰的战略,才能有伟大的组织,战略决定组织,组织跟随战略。正如德鲁克所言,组织中所有人的意志、行为都必须指向一个战略结果。
好战略:让你远离竞争
没有哪家企业会主动承认自己没有战略,大部分企业都会声称自己“有战略”。进一步追问,很多管理者会倒出一些实情。比如,我们有战略,但是我们的战略还不够细化清晰;我们有战略,但是我们的战略执行得不好等等。他们说的也许都是实情,但是大多数情况下,“我们有战略”这个认知才是最大的伪命题。“我们有战略”往往不过是有一个“坏战略”而已,并不是一个“好战略”。
坏战略制造同质化,好战略创造差异化。很多企业有战略,往往指的是他们有一份非常厚的战略规划报告,遗憾的是很多战略规划报告不过是一篇“规划八股文”而已,空洞言论充斥其中,同时战略八股文输出的经常是同质化的战略,而战略的本质却是创造差异化。
我曾看过3 家中国公司请世界知名战略咨询公司所做的战略规划报告,除了经营数据和行业分析有所差别之外,涉及到战略的核心内容时,几乎无差别,战略愿景几乎都是“成为世界一流的XX 公司”,经营理念无非就是“创造卓越、持续创新”这类词汇,重合度非常高,缺乏个性。
为什么说战略的本质是创造差异化呢?在过去,人们面临的问题是选择太少;而今天,人们面临的问题是选择太多。如果做不到差异化,企业就会被淹没在竞争大海中,被顾客所抛弃,这样的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。
战略中最糟的错误是与竞争对手在同一维度上竞争,就像大家都在竞争同一场比赛,赢家只有一个。好的战略往往是“不走寻常路”。
坏战略仅是“计划”,好战略更有“谋略”。很多企业说自己“有战略”,其实他们有的仅仅是一个“愿景”或“经营目标”。坏战略提出大量的目标和重要性,却没有谈到多少实际的政策和行动。一份好的战略就像一个有支点的杠杆,能够将力量尽可能地放大,利用较少资源获得较大成功。
因此,战略不仅要回答:我是谁、去哪里、如何去,还要回答“在哪竞争”和“如何竞争”。在一定程度上,战略的定义可以非常简约:战略=“战+ 略”。战就是决定“在哪竞争”,略就是决定“如何竞争”。这两个维度交叉在一起,共同决定了一个组织的战略定位。
在军事上,战略的定义就是针对敌人(竞争对手)确立最具优势的有利位置。富有谋略的“好战略”不仅能够发挥杠杆优势,也能够将劣势转换为优势。当王老吉从传统的“饮料”定位转换为“凉茶”定位时,口味劣势一下子转换为优势,高价格的难题也迎刃而解——预防上火的凉茶,把一般人喝不惯的中药口味(劣势)变成了金字招牌,同时让王老吉3.5 元的零售价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撑。
当然,最好的定位是“首位”,美国西南航空为什么能持续盈利40 年,因为它成了低成本航空的第一代表。王老吉为什么快速崛起,因为它成了凉茶领域的首位。修炼到如此境界,你就会有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的从容淡定,基于此,好的战略就是要你远离竞争。
实战略:从战略能力到能力战略
你的企业“有战略”,还是“好战略”,但是依然可能会遭遇战略溃败。“好战略”常有,“好企业”却不多见。这是因为,从好战略到好企业还有一个重要的桥梁,就是你的战略不能太虚,要扎扎实实,直指根本。
在一个战略咨询项目中,我和一家航空公司的董事长进行过一次艰难的对话。因为该公司的“发展战略是坚持差异化”,董事长非常喜欢这句话,可是我一点都不喜欢,对显而易见的东西反复论述往往是肤浅的战略,务实的战略应该回答的是,究竟要在哪些方面做到怎样的差异化。
罗曼尔特教授也分享了一个生动的案例,他曾看到过一家银行的战略规划报告,其战略目标是“成为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枢纽”。“金融枢纽”意味着该银行接受存款,然后再把这些钱贷款出去;“以客户为中心”是个时髦词,但是仔细研究其战略后,发现这个时髦词没有任何资源和能力上的支撑。删掉“成为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枢纽”这句话中所有浮华的修饰语后,你会发现,该银行的战略就是成为一家银行。
这种“虚战略”曾经在通用电气也很常见,让当时的首席执行官杰克·韦尔奇很头疼,于是他决定大规模裁减通用电气战略规划部门。韦尔奇认为,战略规划部门过于关注繁琐的数据和空洞的概念,不注重创建和维持业务的核心竞争优势。重建战略规划部,并不是因为韦尔奇不需要战略,反而是因为更需要“扎扎实实的战略”。韦尔奇为什么会有如此举措?我们需要翻开全球化的历史。深入历史总能找到事件发生的深刻缘由。
20 世纪80 年初,日本企业在全球的突飞猛进让韦尔奇非常担忧:NEC(日本电气公司)后来者居上,超越了美国GTE( 美国通用电话电气公司),下一个超越的会不会就是通用电气?!和韦尔奇一样,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思考的还有一位战略大师普拉哈拉德(C. K. Prahalad),他深入研究了NEC 和GTE 这两家公司,找到了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别:NEC 把战略重心放在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构建其核心竞争力上。他指出,企业不仅仅是产业和服务的组合,更应该是核心能力的组合。
韦尔奇在这些思考的启发下,决定把“六西格玛”和“无边界”打造为通用电气的核心竞争力。他不仅仅在“宣称战略”,而且在“践行战略”,他推动自己“深潜”,扎根到业务中去,亲自带领团队打造核心竞争力,他在他的自传中非常自豪地论述了这些扎扎实实的战略行动:“在5 年的时间里,CT 医疗部门团队把射线管的寿命从2.5 万次提高到接近20 万次。到2000年,利用6 西格玛,他们研制出了平均寿命达到50 万次的新型射线管,并且被定为行业标准。这一关键部件的突破,使我们推出了迄今为止销售最快的通用电气光速(Lightspeed)牌CT扫描仪。”
中国经济突飞猛进,太多公司凭借机会或垄断资源,赚取了太多的“浮财”,但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。他们对核心竞争力存在错误理解,导致核心竞争力建设一直在原地踏步。很多企业把一些稀松平常的资源或能力视为核心竞争力,然后告诉员工:“我们已经有核心竞争力了,你们好好冲锋吧!”当我们能够把核心竞争力和能力、资源区别开来,我们就会充分意识到构建核心竞争力绝非是一朝一夕之事。
这些扎扎实实的核心竞争力指的不是个人能力,而是整个组织所发挥的整体战斗力,是组织在人员招聘、培训、薪酬、沟通以及其他人力资源领域进行持续投资的结果。核心竞争力最终决定组织的本质,形成组织的独特身份和战略个性。如果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不具备,你需要深入思考,“为了构筑战略优势,我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”,沿着这个路线走下去,你的设想会变成未来真正的核心竞争力。伟大是熬出来的,核心竞争力也是日积月累出来的。